李鸿章的功过是非

历史 2019-07-23 17:04:28 5553

本文收集整理关于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的相关议题,使用内容导航快速到达。

内容导航:

  • Q1:李鸿章对其恩师曾国藩的功过是非?
  • Q2:撇开是非功过,李鸿章算得上是汉奸吗?
  • Q3:李鸿章的功过是非
  • Q1:李鸿章对其恩师曾国藩的功过是非?

    功大于过

    Q2:撇开是非功过,李鸿章算得上是汉奸吗?

    根据历史教科书以前的文章,李鸿章确乎是个卖国贼,大家也学了这种观点。而如今的社会却有“学者”在为他鸣冤,要为他平反。甚至一部《走向共和》,能够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忧国忧民的李鸿章,也不失为一个舆论导向的强力论证了。《走》片有很多进步的一面,还原了部分历史真相,但得寸进尺,不仅“翻供”,还想进一步“美化”,也确实过了头。
    李鸿章究竟做过什么事情,会有学者和媒体出面为他翻供?
    翻供者的观点无非是这两条:
    1。他曾经主导过洋务运动,而洋务运动是有利的。
    2。他参与签订不平等条约,完全是忍辱负重,并且在谈判中竭力维护国家利益,其实是爱国的。
    我的观点是:以前看待李鸿章,不讨论他的贡献,却只讨论他卖国的一面,确实有失偏颇。以前偏颇的看法,也让现在的翻供者有机可趁,希望把李鸿章一下子翻成“忧国忧民”、“忍辱负重”的爱国大臣。而翻供者的错,就错在把他翻得太远,本来他依然是个罪人,却被过分的宣扬了功劳而忘却了他的过错。
    他确实有功劳,可他的功劳又真的能弥补过错吗?签订不平等条约,确实他曾讨价还价,可这真的是他被迫做的吗?他的做法真的是委曲求全,维护了最大的利益吗?
    让我们分析清楚李鸿章的功过,则知道他是否真卖过国。有人会先问,只要卖过国就是卖国贼?当然也要分卖国的大小,卖国性质的严重。小层次的一次卖国,还不至于让大家骂成“贼”,而反复进行的卖国,则真是此人之过了。至于李鸿章,已经是处于卖国十分严重的层次,不是卖国贼已经说不过去了。
    他的生平,我想不用过多笔墨介绍,让我们直接切入正题。李鸿章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的,而最终曾国藩1872年就逝世,还没来得及参与后来的多次丧权辱国的事迹。他也因为是洋务运动的主导人物,而没有被历史所否定,唯一被诟病的,是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的故事。镇压农民起义当然是被GCD骂的了。而曾国藩却被毛泽东和蒋介石同声推崇,自然在历史教科书里还是会公正的评价。
    李鸿章则不同。在早期受到曾国藩提拔,并且从湘军中分离出淮军,接着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后,他走的路逐渐背离他的恩师。这也埋下了湘淮两军相互争斗的恶果。
    他在之后参与的事件中,逐渐暴露出他的弱点。多次处理国事的失误,也让国家更加贫乏。这也是他主政的中国,却依然在不断的走下坡路的原因。如果不是中国还有左宗棠、冯子材、邓世昌、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支撑,中国只会沦陷得更加快。左宗棠大骂李鸿章“对中国而言,十个法国将军,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”,还说:“李鸿章误尽苍生,将落个千古骂名。”骂得不仅狠而且对,李鸿章就是因为过于妥协,而落了个千古骂名。
    李鸿章做对了什么?他和曾国藩等人主导了洋务运动,虽然最终没有改变国家羸弱的事实,却依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,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很明确的自强道路。这是他最应该肯定的。其次,他曾出面签订条约,作为谈判者,他确实曾为国家利益而讨价还价。部分决策,也是可以说是对的。他当然也很不愿意把台湾割让出去,但迫于历史形势,大战初败,无奈答应了日本的狂妄要求。但他在日本时还是尽力谈判,还挨了一枪,可以说保住了他的一些颜面。
    李鸿章做错了什么?这些错误依然是致命的。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政策依然让国家继续走向衰弱,国家继续割地赔款。卖国最大的罪证,在于他曾经想放弃新疆。沙俄侵略中国,土地占领最多。中国如今收复了大部分土地,却唯独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无法收回,还独立出去了一个蒙古。这真是让人难受的事情。而李鸿章在当时却目光短浅。当沙俄煽动新疆叛乱时,李鸿章居然主张放弃新疆领土:“新疆乃化外之地,茫茫沙漠,赤地千里,土地瘠薄,人烟稀少……”其根本就没有了解到沙俄的野心如此庞大,除了新疆外还要蒙古还要东三省,如果不及时给这只黑瞎子一个彻底的教训,今天的中国怕是只能哀叹我西域上百万领土,犹如哀叹那外兴安岭库页岛一般。左宗棠却大丈夫气节,不仅主战而且亲自带兵前往,随行还带上一具棺材,以表示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的高尚情操。最终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,中国居然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,收复了丢失的最大一片领土。左宗棠也由此和李鸿章划清界限,民族英雄左宗棠也因此诞生,民族罪人的称号也降临在李鸿章的头上。
    再说甲午中日战争。这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?伏笔是在10年前李鸿章签订的《天津会议专条》。1884年底,朝鲜爆发甲申事变,成立了亲日政权。而当时的清朝应朝鲜的邀请,派兵击溃日军,并且让朝鲜国王恢复王位。1885年2月,伊藤博文前来中国谈判,而李鸿章作为谈判者和条约签订者,却在有利的情况下采取了妥协的方针,签订内容有三:1。议定两国撤兵日期; 2。中、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; 3。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,两国或一国要派兵,应先互行文知照。
    这关键的第三条,让日本获得了和中国相同的特权,也是胜利者中国向失败者日本的一大让步!这就是李鸿章的一大败笔,他因此该为整个事件的发生负历史责任。10年后日本向中国开战的借口也就在此。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,李鸿章听了国贼袁世凯的报告后,作出错误的决定,只派聂士成1500人进入朝鲜。而日本却持续派兵到8000人。这样促使了中日战争的爆发。虽然有聂士成的多次获胜,但由于得不到其他部队的支援,清军陆地上依然惨败。在战争开始后,他曾多次要求英国进行调停,却最终失败。调停的原因,一是不愿意战争损害个人利益和慈禧的寿诞;二是知道自己的海军依然是羸弱不堪一击,害怕暴露家底。而战争最终进行了。他虽然在战前的舰队准备上有贡献,却依然没有得到慈禧的青睐,钱宁愿放到颐和园也不愿意为舰队购买物资。这样的背景,海战不输才怪。而甲午海战的失败,李鸿章也要付主要责任。外交上的失利或许还有客观原因,但用人上的错误则肯定是他的过错。李鸿章用人来自两块,一块是德国留学生。殊不知这些留学生远逊于东洋留学生,德国人都看不上眼,认为有辱清国尊严(取自姜鸣的说法)。另一块来自于淮军的当年部属。他的错误任命导致一些无能的官员贻误大局。对于战争的指挥,要求军队死守威海卫,最终舰队自成瓮中之鳖,全军覆没。
    中法越南战争爆发时,淮军的潘鼎新被命令守卫镇南关,结果法军一来即撤退,并且大肆抢掠周边平民。张之洞则调动冯子材、王孝祺来反击,最终大败法军,取得镇南关大捷。这时候清政府又要见好就收,李鸿章主张讲和,签订了丧失越南宗主权的不平等条约。张之洞也因此和李鸿章不和。法国本来是失败者,却获得了有利的条约,这也就是主和派李鸿章的大过错。
    纵观李鸿章的作为,可见他多半是希望调停主和,尽力避免战争。而最终导致的是中国在19世纪末继续沦陷,这和他错误的指挥和消极的调停有着必然的联系。出卖新疆、甲午惨败和中法胜而败,都是李鸿章卖国的最大过错。若是说什么能够弥补他的过错,我认为他的进步思想是值得肯定的。可惜他生错了时候,判错了局势。
    另外他的贪污和官僚之道也是极其深刻的。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,虽然他的财产无法估计,但他在家乡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房屋也证明了他的巨资。这一点我不是很清楚,不作评论。www.yIJiTa^o.CoM

    Q3:李鸿章的功过是非

    论李鸿章的功与过
    提起李鸿章,人们就会愤怒地骂到:“这个卖国贼!”的确,李鸿章跟着西太后,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,也签了许多屈辱求和的条约,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过而无功的人。
    1894年8月1日,中、日两国开战,由于中国军队装备落后,很快便败了下来。1895年2月,北洋海军全军覆没。清政府不得不同日本政府谈判,并准备接受包括割地求和在内的屈辱条件。几天后,李鸿章应召到京,清政府任命他为全权代表与日本进行谈判。李鸿章身感责任重大。他就日本提出的条件,先后同军机处、美、英公使馆进行商议,但均不得要领。3月2日,奕欣向李鸿章传达光绪口谕,授予他以商让土地之权。同日,李上摺提出对议和的看法,认为割地之事,古今中外皆有,“但能力图自强之计,原不嫌暂屈以求伸”,只是地有多寡要次之分,须力与争辩,朝廷必须密为筹备,防止日军直犯京畿等等。至此,以能看出李鸿章割地求和之心,同时李也为自己的罪行找到了一个借口。
    3月14日,李鸿章率参议李经方、参赞马建忠、伍廷芳、罗丰禄,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一百多人,前往日本马关春帆楼议和。20日,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、外相陆奥宗光在春帆楼会谈,双方交换全权证书。李鸿章劝日本不要“寻仇不已”,要求先议停战条件。次日,双方举行二次谈判,商议停战之事。伊藤提出包括日军占领大沽、天津、山海关,解除三地清军武装,日军管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,清政府负担战时日军所有军费等条件。李鸿章鉴于这种情况,又要求先谈议和条件。24日,李鸿章意外遭遇枪击,从而迫使日方无条件停战。4月1日,日首次公布议和内容。4月21日,李鸿章签定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条约不仅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,还令中国开放长沙、重庆、苏州、杭州为商埠 ,并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。这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,是清政府也是中国人民的莫大耻辱。
    19世纪末 ,山东农民成立“义和团”,树起“助清灭洋”的旗帜,打击外国列强。然而,正当“义和团运动”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,却受到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军及“八国联军”的围攻和镇压。在内外夹击下,“义和团运动”以失败告终。就在“义和团运动”失败的当天,“八国联军”占领北京,西太后和李鸿章开始逃亡。
    “八国联军”占领北京后,为攫取更大的利益,又要求清政府与其议和。1901年9月7日,清政府派全权代表李鸿章、奕匡与英、美、俄、德、日、奥、法、意、西、荷、比等十一国在北京签订了《辛丑条约》。条约规定:中国派头等使者到德国谢罪,在杀死公使之地立纪念碑;惩办支持或协助过“义和团”的官员;派官员为专使到日本谢罪;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;划定外国使馆区,各国可在此区驻兵等。
    《辛丑条约》的签订,将外国列强与清政府的关系完全确定下来,公使团成了清朝的“太上皇”,清政府彻底成了“洋人的朝廷”。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
    清朝建立后,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。这一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,影响了中国吸收引进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,从而导致清朝在强盛之后迅速走向衰败。19世纪60-90年代,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。时任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一批有识之士,意识到无论是拯救民族危亡还是维护自身统治,都必须向西方学习,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。以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为宗旨的“洋务运动”开始。
    “洋务运动”初期,是在“自强”的口号下,以筹建近代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军为主的。1865年6月,李鸿章、曾国藩在安庆内军械所和上海、苏州洋炮局的人力、物力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,收购了美国在上海虹口创办的旗记铁厂,又将在美国购买的“制器之器”一并归入,正式成立了“江南机器制造总局”。到光绪十九年(1893年)共建工厂15个,增设旅馆、炮队营、工程处、翻译馆各一个及各种附设机构十多个,主要从事军火生产、轮船修造、科技书籍的翻译和培养外语人才。1875年,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等人准备在南、北、粤洋创建三支海军,由于财力有限,先创设了北洋水师一军。李鸿章掌握海军大权后,从德国购买两艘铁甲舰。于1881年组建北洋水师。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 。中法战争爆发后,南洋、福建海军遭受重创,只有北洋海军保留实力。李鸿章又从欧洲购买了多艘战舰,北洋海军实力大增,排名升至远东第一,世界第四。1876年,李鸿章筹办开平矿务局;1879年,从大沽和北塘架设电报台到天津;1880年,又在天津设电报总局。
    综上所述,李鸿章作为清政府派出的议和代表,不顾国家及人民的利益,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,为加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其行为令世人所不齿。但他开创的以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“洋务运动”,使中国的科技、工业、军事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    wWw.Y.iJiTAo.coM

    相关文章
   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2019-04-11
   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2020-04-14